1992年3月,我离开生活、学习、
工作近60年的吉林省,奉调进京,任职
国务院生产办公室。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对改革
开放具有深远影响的视察南方重要谈话。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为适应加快改革
开放和
经济建设的新形势,
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决定,撤销
国务院生产办公室,在原生产办公室的
基础上成立
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1993年3月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按照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为了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
基础性作用的
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国民
经济的宏观调控和
经济运行中重大
问题的综合协调,逐步建立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有效的
经济运行宏观调控体系和规范化的市场
经济秩序,保证国民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批准组建国家
经济贸易委员会。作为
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自此全面、深入展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最为艰难、最为关键的时期。
这一期间,我先后在
国务院生产办、
国务院经贸办和国家经贸委连续
工作了六个年头,有幸在党
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从事国民
经济运行综合协调和国有企业改革
工作。这段
时间虽然不长,但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党的十四大明确了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
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国有企业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任务。当时国民
经济正处在“两个根本性转变”,即国民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
经济向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转变,
经济增长
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的关键时刻。国有企业经过扩大企业经营
自主权,探索经营
方式、增强企业活力,到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持续深化改革,不仅要
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要求,而且要真正成为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竞争主体,成为国民
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走向世界市场的骨干群体。
在
经济体制转变、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国民
经济其他领域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如财政、税收、金融、外汇、投融资、物价、外贸以及人事、劳动、分配和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一系列改革,都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同时又都是深化企业改革必要的外部条件。从总体上讲,这些改革的成功,改善了
经济运行状况,给企业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国有企业进行
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尤其是在
经济体制、企业机制
转换过程中,原有体制的影响还存在,新体制尚未建立起来。当时许多国有企业亏损严重,产品积压,负债累累,困难重重。据统计,1994年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49.6%,企业的平均负债率高达77.9%。在这样一个十分困难的宏观
经济情况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思想观念到实际
工作,都存在着许多
问题和矛盾,充满着严峻的挑战。
在
国务院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互相配合,全国经贸系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打了一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着眼于从整体上搞好国有
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采取多种措施搞好大企业、放活小企业(即“抓大放小”),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这些措施包括改组、联合、兼并、破产、债转股、“贷改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出售等等。
第二,实施“三改一加强”方针。即把企业改革、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通过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组,优化企业结构,着力组建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改造,实行“双加工程”(即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加快技改步伐),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
基础。
第三,在若干城市进行以“增资、改造、分流、破产”为主要内容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试点,闯出一条从根本上消除历史上形成的压在企业身上的沉重负担(债务、呆坏账、冗员和办
社会)的道路。为此,国家通过增加银行核销企业呆坏账准备金,予以大力支持,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改变了高负债率的局面,使得企业得以轻装前进,增强了企业活力。
第四,大力开展扭亏增盈活动,打好企业脱困的攻坚战。采取压长线、增短线和限产、压库、促销等措施,淘汰了一批落后的设备、工艺和产品,同时与兼并、破产相结合,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实行扭亏增盈责任制,激励企业扭亏增盈,提高
经济效益。
第五,认真贯彻落实《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全面落实企业经营
自主权;切实抓好国有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工作,改革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我国第一部《公司法》的诞生,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改革以及组建企业集团提供了法律依据。
通过这些艰苦的
工作,取得了这场攻坚战的初步胜利逐步扭转了国有企业被动的局面———企业的负债率大大降低(从70%—80%下降到50%左右),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度下降,企业的
社会负担大为减轻,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这些成果,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良好
基础,之后涌现出了一大批搞得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1997年,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
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这一重大决策,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我们高兴地看到,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到20世纪末,这两大目标成功地
实现了。
回想起来,这一段的
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也很艰苦,但是在党
中央、
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各地经贸委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下,我和机关的同志们特别是和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一起探索、创新和攻坚,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比预想要好得多的效果。回顾这一段经历是很有意义的。在这一段
工作中,我发表了一些讲话和文稿,都是在当时的形势下,根据党
中央、
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的一些
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都是改革实践的纪实。不忍散失,加以整理,形成《国企改革攻坚纪实》这部文集。这不仅是个人的美好回忆,也是为
社会留下一点反映当时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策略、方法和措施的真实史料。
谨以此作为对改革
开放30周年的纪念。2009年9月(本文为《国企改革攻坚纪实》前言)。
征订联系
方式:010--68467871 联系人:赵虹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 编:100048
开户行:北京市工商行四道口分理处 账 号:020004930902251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