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无诚不兴,业缺信难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伴随我国市场
经济改革的深入日益显著。对此,本文对日本企业征信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
日本企业征信体系发展的特点:
(一)由不被认知到
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日本最早的企业征信公司为
商业兴信所,成立于1892年。该公司从企划、筹备到设立历经5年,中间因
社会认知度不高,
调查需求前景不明等因素而历经波折。公司成立后,初期业务开展并不顺利,仅有会员31家,年
调查件数为1200件,主要为面向
银行提供资信
调查。但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日本征信市场目前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征信在维持国民
经济正常运转上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征信公司的
调查报告成为企业开拓新客户、提供
信用额度的重要衡量指标,是
政府有关部门对参加
政府采购企业的资格审查重要项目,同时也是
银行对外贷款的重要判定条件。以东京商工
调查公司(以下简称东京商工)为例,2002年仅其一家对外提供的资信
调查报告即达到400多万件,以日本全国286万家法人计算,平均每家法人每年利用1.4次。
(二)被征信企业由态度消极到理解配合。企业对于早期的
信用调查普遍持警惕、排斥、拒绝态度,其中不乏将
调查员拒之门外、侮辱谩骂等行为,表现出
社会整体的不信任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在今天,经过无数次市场洗礼,企业已普遍认同其在
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其作为参与
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态度转为谨慎警惕、理解和配合。一些企业甚至希望接受
信用调查,以便通过东京商工等大公司的
信用调查网络,向客户、金融
机构展现自身良好的资信状况,开拓潜在客户,获得优惠贷款。
(三)由分散经营到集中垄断。在征信业出现之初,面对这一新生事物,伴随顾客认知度的提高、潜在
社会需求的挖掘,特别是由于进入门槛低,其表现出一般
服务行业发展初期的特点:大量企业和个人涌入,鱼龙混杂,价格竞争激烈。但是与其他一般
服务业不同的是:伴随市场的成熟化,20世纪60年代起寡头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帝国数据
银行(以下简称帝国)和东京商工两家占据了市场份额的60%~70% ,并将这一态势保持至今,呈现出集中垄断的长期性、稳定性。分析其中原因,则主要源于其智力劳动密集型、资料经验积累型的行业特性,即需要大量的
调查员、分析员,全国
网络,大量企业的长期资料等,对此一般公司难以逾越。如帝国拥有3200名员工,83个国内分支
机构,123万家企业资料,52万家企业的287万期财务资料,这些因素使其霸主地位难以撼动。但另一方面,日本也存在专攻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征信公司和大量小公司。
(四)由手工操作到数据集成。科技的发展对征信业的促进是巨大的。电子
计算机的出现使征信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摆脱手工操作进行数据积累、计算。此后,一些企业又开始利用
计算机着手建立数据库,从而在积累原始资料、列表分析统计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随后,又引进数理分析概念,利用
计算机对企业大量的财务报表等进行集成分析,总结出预测企业偿还能力、破产风险的评估模型,实现了定量分析,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更提高了行业
整体的信誉度。
(五)
服务内容由单一到多样。相较发展初期的以提供企业简单资信情况为主,日本征信业目前已经发展到产品系列化、定期化、深入化、高附加值化,转型为综合情报产业。
安博尔中诚信评级倾力打造最具影响力信用品牌。以帝国为例,其除提供一次性的
信用调查外,还可提供追踪
调查服务;每月
出版刊物报道企业动向,每季
出版刊物报道业界动向,每年汇总
出版企业年鉴;作为
信用调查的延伸,提供市场营销咨询;配合新兴的电子商务提供网上认证
服务。
(六)由
政府资助到自由经营。帝国创业百年史表明:对于行业的发展日本
政府在初期给予了一定扶持,特别是在资金和协助
银行进行资信
调查方面。如最早成立的
商业兴信所和东京兴信所,在创立时分别得到日本
银行每年2000日元和3000日元的补助金,分别相当于目前的260万日元和400万日元,而2个公司的股东也主要为
银行。此外,日本
银行又于1944年以其为主体,联合有关
银行成立了日本
信用调查公司,以协助
银行开展资信
调查。目前日本征信业已经步入正轨,
政府参与的痕迹几乎难以寻觅。而两者间的定位则更接近主顾关系,
政府对外免费公开信息,同时有偿使用业界的
服务,如破产分析、行业预测等;
政府不干预业界的经营,同时在立法方面也没有特别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此,日本的业界人士表示,自由经营有利于保持
信用调查的公平、独立,保证
调查结果的客观、公正,从而促进行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七)
政府对信息的披露逐渐走向
开放。
政府对其掌握信息的
开放程度是决定征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日本
政府从扩大
社会知情权的角度出发,对其掌握的信息逐步采取
开放的做法。特别是在2001年《
政府信息公开法》实施后,大量信息免费向
社会公开。目前企业登记、土地房屋状况、企业个人纳税、破产申请等资料,公众都可获得。而且多是原始资料,如企业登记书含有历次增资、股东变换情况,土地房屋状况书含有抵押等情况,对征信
调查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八)外国资本由单独开拓到与当地资本合作。面对日本庞大的征信
需求,以世界巨头邓白氏为代表的外国公司曾计划单独进入日本市场。但鉴于帝国和东京商工两强在布局、人员、数据、经验等方面已具备相当实力,如单独开拓将面临四处设点、招募人员、积累数据、建立预测模式等大量巨额先期投资。同时,在讲求人际关系的日本
社会中,相较本国公司,被
调查企业普遍对外资
调查公司抱有更多的防范心理。这些因素,迫使邓白氏放弃最初计划,在探讨同帝国和东京商工建立合资公司不果后,最终被迫以委托东京商工代为
调查的方式间接开展对日业务。目前其日本公司仅为60人,远逊于帝国和东京商工。
(九)行业发展随景气波动而起伏。分析日本征信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随景气起伏而成长,随景气平缓发展而停滞。特别是在景气下滑时,其
需求反而逆向上扬,充分证明了其对
经济活动的润滑功能,即在
经济活动新陈代谢活跃时,对其
需求则大;平稳时,则
需求较少。以帝国的销售盈利为例,在1955-1964年的高度增长期中增长123倍,在1973-1980年的石油危机中增长9.9倍,在1987-1992年的低速增长期内仅微弱增长0.1倍,但在1993年-1999年泡沫
经济破灭后的
经济衰退期中却又获得2.4倍的增长。
从总体上看,经过一百多年的市场砺练,日本企业征信业已经步入成熟发展的轨道,其与
经济整体的融合度相当密切,在市场
经济中扮演着难以替代的角色。但是,受制于国情等因素,其也存在薄弱环节:一是跨国经营的欲望不强。相较美国邓白氏在世界各地布局,力求建立全球性
信用调查公司,日本两大巨头在海外布点较少,仅帝国在美韩设有2家分公司。二是
政府信息披露
网络化程度不高。企业必须到有关办事处申请阅览,一些资料如纳税情况只能手抄,不许复印。增加了征信
调查的时间和成本。三是
银行不对外提供企业
信用照会,这与西方金融
机构截然迥异,削弱了
银行在征信
调查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