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给投资者一张保票

  信用是指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偿还和支付过程来实现。它不仅指简单的信贷活动和信用关系,而且含有货币借贷者的偿债能力、履约记录、守信程度及由此形成的社会信誉等多种意义。信用评级是指由独立的评级机构通过综合考察影响各类经济组织或金融工具发行体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它们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并以简明的符号表示其优劣,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经济活动。
  
  在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环境中,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能够大大降低信息不利一方的合约风险和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双方(尤其是不相识双方)的成交意愿。这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用的现代经济,尤其是决定资源配置的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用评级的功能和作用

  信用评级是现代资本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投资者和发行主体有利,而且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也是有效的市场监控工具信用评级的经济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保护投资者避免因信息不充分而遭受损失。在资本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投资者不仅难以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对发行主体的信用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很难对资本市场上品种繁多的证券逐个进行分析。评级机构通过高质量的评级分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经验表明,评级机构所做的信用等级与受评公司违约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着很高相关性﹕信用等级越高(低),债务人违约率越低(高)。1920年至1999年的债券违约率统计结果显示﹕全球AAA级债券违约率为0.2%,BBB级为3.51%,如果降至B级则高达20.89%。有了这样好的评级信息,投资者自然可以有效地降低其投资风险。
  2. 降低发行主体的筹资成本,提高发行效率。对于证券发行主体而言,较高的信用等级通常意味着较低的筹资成本。例如,1990年6月,美国市场上投资者对A级工业债券要求的收益率为9.6%,而对低一级的BBB级债券则要求10.47%。这意味着发行A级债券的公司可以比发行BBB级债券的公司节省87个基本点的费用支出。此外,客观的评级结果还可为证券发行主体和购买者提供一个证券发行价格的估价基准﹔对一些发行主体的信用质量已很熟悉的潜在投资者而言,评级结果可以减少他们在决定购买新发行证券时的许多顾虑。
  3. 为政府管理部门间接调控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手段。信用评级是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世界许多国家,信用等级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监管指标。在美国,许多州和联邦政府机构将评级结果作为审查发行主体发行新证券资格的一个独立的参考标准。
  4. 降低社会信息成本。评级机构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评定的信用等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一般情况下,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广大个人投资者、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通常可以利用评级结果作为投资、商务和管理活动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亦即,信用评级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外在效益。


  我国信用评级业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信用评级业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早期的评级机构都是银行系统类型的评级机构,其评估对象都是与银行有贷款关系的企业,评估人员一般由本行人员组成。通过分别对企业在资金信用经济效益、管理能力、企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做出评估、打分,依据分值将评估对象定为特级、一级、二级信用企业,银行的信贷部门据此掌握贷款发放,对取得优等信用的企业在有效期内给予贷款优先或免于担保的优惠。
  我国的信用评级业从产生以来只有十余年的历史,自然与发达国家信用评级业(已有近百年历史)相比,在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置、评级业务和评级体系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和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 评级机构过多且缺乏独立性
  信用评级机构的数量应与本国资本市场的需求相适应。我国信用评级业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但是评级机构数量在发展高峰时却多达40家。而就需求而言,1999年我国发行的债券才刚刚突破了420亿元,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发行的公司债券突破了2500亿美元(是我国的近50倍),而美国被公众从所接受的评级机构也不过五家左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评级机构尽管基本上也是在主管部门许可的情况下成立的,但每个国家的评级机构数量基本上在两家左右。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过多的结果是僧多粥少,要么造成不顾质量的压价竞争,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信誉,要么造成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关系取得业务,牺牲其独立性,而且不利于信用评级机构间的公平竞争。
  另外,国外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一个中立的组织,是独立于证券发行主体、投资者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之外的,在业务上不受政府干预的企业法人。我国目前的信用评级机构虽然最近多数已与其主管部门脱钩,但和主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一时可割断的。不夸张地说,真是完全割断了,这些机构的生存都会发生问题。然而,这种联系势必会影响到评级过程的公正性、权威性和适用性。再者,这些评级机构的规模普遍较小,注册资本在100万元-3000万元不等,专业人员则从10几人到50多人不等,且缺乏专业训练和实践知识的累积。
  2. 评级对象较窄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企业债券、贷款证和贷款企业上,对一些基金和金融机构也进行了一些评级尝试。在有价证券评级方面,我国评级机构也进行了一些评级尝试。在有价证券评级方面,我国评级机构主要是对企业债券开展了评级活动,在其它发行物方面的评级还是空白。而且,就债券而言,可评的也很少。在企业评级方面,评级对象还仅限于与银行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对于上市公司的评级尚未开展起来。在金融机构评级方面,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券商的评级还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如﹕金融体系的公开信息披露还很不充分,并且各金融机构公开披露的年报财务信息质量也不容乐观等。
  3. 评级程序不完善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程序上尚不完善,缺乏对评级结果相应的跟踪监督体系。绝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在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后,也就意味着评级工作的结束,这会降低评级结果在有效期内的准确性。世界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作出信用等级后要通知受评公司,如果受评公司不同意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评级工作方告结束﹔若同意公布,评级机构必须在信用等级的有效期内对受评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跟踪监督,并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对信用等级作出调整,以使投资者及时了解到受评公司的最新信用质量状况,从而确保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和适用性。
  4. 评级方法有待改进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过分注重对企业进行定量分析,而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定性分析不够。并且,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定量分析时,忽略了对企业未来偿债能力有重大影响的现金流的分析﹔由于缺乏自己的研究力量,相应指标的适用性和权重的选取缺乏实证检验结果的支持,盲目照搬国外大公司做法的情况比较普遍。具体讲,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方法过分注重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考察,企业静态的资产规模和结构以及动态的资产运营效率和收益流量等数据指标成为评级分析的主要内容,不注重对行业状况、公司竞争地位和公司管理层等重要经营风险因素的分析,忽略了我国独有的国情。
  5. 收入来源单一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来源目前比较单一,主要是向评级对象收取的。不仅如此,评级对象之所以愿意支付费用多是为了满足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也就是说评级市场中的政府色彩较浓。反观世界一流信用评估机构的收入来源构成,其主要组成是来自评估报告的用户(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而非评级对象。要做到使投资者愿意掏钱购买其服务,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另外,由于政府对利率的管制,评级结果通常只会影响受评对象获得贷款或被允许发行债券的可能性,而对其融资成本的影响甚微,从而降低了对信用评级的要求和需求
  6. 其它问题
  我国信用评级业面临的其它问题包括﹕信用评级业的相关法规尚不完善,投资者和企业普遍缺乏信用等级意识﹔债券市场不发达,信用评级需求低﹔信用评级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影响了评级的准确性。
  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用评级业的兴起是因应资本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它极大地缓解了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降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信用评级不仅能够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它还有助于提高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其它行业相比同,信用评级业对自身信誉的依赖程度更高,而这种信誉又取决于评级机构的中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客观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公司直接融资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为了在我国加入WTO后迎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挑战,我国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加紧对评级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紧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指标体系,重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提高评级的科学性﹔加强行业自律,积极进行行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减少牺牲质量的压价竞争,提高整体的评级质量,以赢得用户的信任。
  结合发达国家信用评级发展历程,政府应在为信用评级业制造需求的同时,加强对行业的引导和管制,积极培育我国这一"幼稚"但至关重要的行业。
                        
                    ----文╱陈晓 侯永周
                  (第一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