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发展资信评估业的思路和对策

  资信评估信用中国又称为信用评级,是指由专门的评级机构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其他各种角度对被评信用主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程度进行分析,并以专门的符号来标明其可靠程度。评级的对象主要包括国家(地区)、金融机构、企业及各类长、短期债务等。

  在西方国家,信用中国资信评估机构被看作现代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信评估业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服务行业。我国的资信评估业是80年代末伴随着债券发行量的增加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缺少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事实上,资信评估业在我国,特别是上海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瓶颈和障碍。上海的资信评估业如何做大做强,信用中国更好地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服务,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上海发展资信评估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国际权威评级机构觊觎中国市场
  1999年7月26日,国际三大资信评级公司之一的信用中国惠誉国际评级公司与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合资评级公司。7月29日,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紧随其后,与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2000年2月,穆边公司总裁约翰·鲁特弗表示,该公司将尽快推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系统。国际著名信用评级公司争先恐后,纷纷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不言而喻,他们看到了中国资信评估市场的巨大潜力,均欲捷足先登,抢占阵地。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服务业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资信评估业等新兴行业在我国仍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远不具备与国外权威评级公司竞争的实力。如果现在我们还不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这些发展潜力巨大、行业前景良好的新兴市场资助奖在中国入世后拱手让与国外市场领先者,而中国的民族资信评估业则将面临夭折的境地。
  (二)资信评估业务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1、评估的主体范围扩大
  信用是现代经济的基础。随着国有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变,国有金融机构转向商业化经营,政府不再继续充当信用支持者的角色。信用主体潜在的违约风险增加,这些都从客观上增加了资信评估服务需求。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企业、保险公司、公用事业甚至主权国家和地区等均已经成为资信评估的对象。
  2、评估的市场容量潜力巨大
  中国国内债券市场由1987年总值不足100亿元增长至1998年的1170亿元,十年间市场容量增长逾十倍。即便如此,与国际资本市场相比,我国债券融资的发展规模仍很不充分,极具增长潜力。此外,中国的未清还债务市场规模庞大,总值约11000亿元。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信用中国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可转换债券、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优先股、公共基金等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说明资信评估业务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三)资信评估业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上海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实现投融资的多元化、市场化。优化投资环境,保障金融安全,发展资信评估业是重要的促进手段和实现工具。
  1、促进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
  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不仅可以方便投资者决策,而且有助于树立企业自身的形象。资信等级高的债券,越容易得到投资者的信任,故发行成本也就越低。因此,通过债券信用评级,可以降低筹资人的筹资成本,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良性发展。
  2、促进商业银行规范运作
  商业银行在经营贷款业务时,需要对企业的信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以此作为授信的前提。银行内部对企业实行评级,由于缺乏独立性,往往受到经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信贷人员自身的素质等条件的制约而显失公平。让客观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参与资信评级,可有效降低信用风险,信用中国促进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
  3、促进风险创业投资发展
  风险创业投资往往是对一些高风险、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我国目前正在研究在沪深证券交易所设立科技板块。对于这些企业投资的高风险也是有目共睹的。整个市场鱼龙混杂,对于投资者来说,难以简单分辨出各个投资客体的风险状况。信用评级的发展也可以为风险创业投资提供有益的评判依据。
  
  二、上海资信评估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1987年下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独立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地方性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至今上海已经具有几十家评级公司。就与国际接轨而言,上海资信评估业的发展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沿用计划经济进期管理模式,发展道路不清晰
  主要表现在:评估机构的独立地位尚未完全确立,许多是银行投资搞的;机构小而杂,信息分散,总体水平不高,难以形成权威;市场运作不规范,一些评估机构采取低价格、交回扣、高评级的手段抢夺市场,使评级结果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资信评估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偏低;信用中国资信评估的行业自律机构健全;相关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滞后。
  2、缺乏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的评级标准体系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仍还处于转型过渡期,资信评估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环境条件尚不成熟。如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标准统计体系、专业评估师人才等。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指标评价体系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环境仍有较大差距,适应行业特点和现实国情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真正按照市场化运作,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缺乏可操作的成功模式。
  3、评级观念落后,评级范围狭小
  不少专业资信评级机构抱怨,人们在观念上对资信评级不够重视,除非法规强制性规定,一般企业拒绝接受资信评级。当前我国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仍然较多地采用行政审批制(如公司债券的发行),而非采用西方通行的核准制和注册制。在融资结构上,也较多地倚重股票市场,没有真正发挥股票、债券、短期融资券和共同基金等多种工具共同发展的方式,导致评级品种单一,评级范围狭小。
  
  三、对策与建议
  1、将发展资信评估业作为推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不是一项孤立的活动
  资信评估不公是政府加强金融监管,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能为筹资者降低资金成本。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扶持,信用中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信用主体不应将评级看成障碍的“包袱”,而应将评级当作金融市场的通行证,通过评级将自身推介给投资大众。为此,首先应当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2、以上海为总部,整合组建一家权威性的资信评估公司(集团)
  从国外经验看,政府对评级往往进行有选择的支持,但不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资信评估业。建议尽快在上海成立一家资信评估的龙头企业(集团)。
  从筹资结构看,建议采取“官助民营”的方式,国有资本参股,民营资本控股,采用合伙人模式运作。从资本构成上维护资信评估公司的独立性。组建过程中,可以对目前上海现存的几十家资信评估公司进行考察,选择最具有信誉和专业水准的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吸收,待时机成熟后,还可申请上市。其余小而杂的公司则任其在市场上自生自灭。
  从业务经营看,建议组建后的公司以资信评估为主业,其他咨询服务业为辅,提高警惕公司的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采取事业部制的结构,业务范围涵盖资产评估、房地产估价、政策法律咨询、信息服务投资咨询等。可考虑将上证综合指数和上证30指数的编制业务由该企业来完成。多种业务经营可有效发挥信息共享的优势。最终目标是将其发展成为中国的“标准普尔”公司。
  3、及早制定规范化的信用评价体系,掌握主动权
  巴塞尔委员会近期提出了一项关于信用评级制度的重大改革方案。新方案建议银行信用评级中采用标准普尔、穆边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这项建议几乎是强制性的。及早建立一套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又能与国际标准相互转换的评级标准非常重要。及早取得行业标准的制定权,有利于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也使我们掌握了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钥匙”。
  4、寻找突破口,正确处理好协作竞争的关系
  加入WTO后,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中外资信评级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资信评级方法、技术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也应灵活运用《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条款和国内的有关经济法规,对国内市场实行有限度、有条件地保护。
  5、加强法制规范,强化行业管理
  法规条例中必须空出“独立评估”原则。评级机构必须独立于政府部门和证券发行主体或证券商,否则会导致信用等级高估,损害投资者利益。法规还应强制规定债券发行、共同基金以及在到一定数额的银行贷款等必须先评级,再发放。此外,强化行业管理,行业协会要增加权威和工功能。上海还应尽快建立联网的企业信用纪录备案制度、如经营信用、资本信用、质量信用、完税信用和法人行为信用,建立经营者信用管理。协会要逐步减少官办色彩,信用中国最终培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自律性组织。
  6、加强队伍建设,重视评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评估人员必须居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职业素质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掌握管理、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等知识。道德素质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公正、独立的立场和为客户保密的品质。为此,应当尽快建立资信评估师注册制度。同时,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应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从国外权威评级公司和咨询公司中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另一方面,应尽快在高校中设立资信评级专业,增养后续人才。
   《上海加快发展资信评估业的思路和对策》课题组  编辑惟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