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中国人诚信 制度与文化之争
【摘要】从种种非诚信的现象入手,论述了如何对非诚信进行制度规制及制度规制的缺陷,从而提出还需要文化的软约束。接着论述了
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部分具有软约束非诚信的能力,最后落笔于具体如何发扬传统文化,推进诚信
建设。
在《
经济观察报》上,杨小凯教授的一篇《不要用
技术模仿代替制度变革》文章在各界掀起轩然大波。他从一个局外人的独特角度发表了对
中国经济改革热点问题的独特见解。其中,他指出,我国作为
经济发展的后起者有更大空间模仿发达国家的
技术;但是如果只注重
技术模仿,而不从根本上进行制度变革,这种策略虽然在短期有效,在长期,它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杨教授指出
中国的企业批准制、户口制度不取消,土地不准私人买卖,
银行不准私人搞,国有股不流动等这些制度不变革,
中国的改革永远只能停留在表层上。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全
社会都在呼唤着一个古老的声音——诚信的时候,我们冷静下来思考,到底应该如何重建全
社会的诚信呢?一般来说,制度与法制可以增加非诚信成本而履行强约束职能,舆论可以履行监督职能。但是这样还不够,在某种程度上诚信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所以诚信意识的增强更应该在全
社会弘扬尚德守信的文化传统,依靠文化熏陶提高全
社会民众的诚信素养。
需要指明一点,文化包括器用、制度、行为、观念四个层面。器用是指物质生产
方式、物质产品。制度是指在实践中建构的各种
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国家模式、法律体系和赋税制度。行为是指
社会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定势,如礼俗、民俗、风俗等。观念是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
方式等,是一种精神文化。本文所指的文化模式是观念层面的小文化,制度模式是大文化的一个层面的内容。
一
中国诚信现状
诚信是
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诚信环境,市场
经济体制无法顺利运行,更无法建立起稳定和谐的
社会人际关系,我们的
经济、
政治、文化、
艺术等领域都会陷入混乱,整个
社会将处于一种无绪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
经济、
政治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科技有了长足发展,文学
艺术也硕果累累,好一派繁荣昌盛的大同世界的景象。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你是不是感觉到了人际关系的淡漠、传统诚信的落失呢?银广夏事件、ST猴王、ST九州事件是在我们学西方公司治理模式时发生的,胡长清之流“呼应”着
政治体制改革和廉政
建设,“虹桥”等豆腐渣工程的倒塌声更是不绝于耳,就连“衣着长袍”的王铭铭博导也趁着改革的春风在学术界大捞一把。更为可悲的是,
中国的未来-
大学生们,不是扛起批判的大旗,而是“以身作则”、“以身试诚”。高校图书馆被撕掉的杂志(为了不让其他人抄相同的论文),
大学生论文的“网络化”,论文网的风靡一时,
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还款低比率化,学生作弊的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等等,这些都是
大学生的所作所为,而其所思所想如何呢?到底几个
大学生想过我们的诚信、想过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社会名流、普通大众暂且不说,代表中华
民族未来的
大学生在校尚且如此,他们成为
建设者后会怎么样,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
社会中这些非诚信现象,我们怨天尤人没用,关键还是在于
建设。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优秀的诚信传统,我们
现代人的任务是重建我们的诚信。
二 制度规制及其缺陷
首先,我们要健全
信用体系,利用电子信息
技术,建立不守
信用个人、企业的名单平台,增大非诚信企业、个人的行为成本,迫使其从个人利益的角度约束自己行为。像西方国家一样,每个人、每个
组织建立一个
信用库,记载每个个体、
组织的
信用历史,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西方国家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一个人要去应聘,
组织就要查看他的
信用历史,职业经理人的流动也涉及到
信用。个人贷款、
组织融资都要有好的
信用历史。这样
信用成为个人、
组织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
而这一体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就是宏观、微观层面主体进行制度安排的过程。宏观方面,国家、
政府出台制度法规来规范个人、
组织间的行为,例如,对个人
组织来说都有“欺骗罪”、“诈骗罪”等法规来促使其诚信,
银行会制定制度来规范企业的资金运动等等。就微观层面而言(例如,企业层面),企业要安排股东会、董事会、CEO经理层、员工的权责利关系以防止某一方的道德风险也就是非诚信。这一关系加上企业和外界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安排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对股东负责,CEO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而整个公司又受外界(中间机构、
银行、
政府、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制约。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