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道德

  信用几乎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首先就涉及到社会道德观念。本书认为,社会道德文化观念与传统影响和决定信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间内的信用水平与信用秩序可以反映该国或地区在这一阶段的社会道德观念。我国信用缺失严重与社会道德文化观念与传统中缺乏全社会信用意识有关。

  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中信用不是主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受到儒家思想与道家学说长期、深刻地影响。从夏商周,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清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主要宣扬的都是"忠、孝、仁、义、礼、"。"忠、孝、仁、义、礼"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被政治家利用、被商人遵从、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到民国,以至于到现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这个"礼仪之邦",社会秩序与社会关系是建立在至高无上的、大于一切的"皇权"之下,整个社会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崇尚的是"桃园结义"、"八代之交",一切行为以"忠、孝为大"。在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与刻画下,整个社会秩序、人们的行为是"唯上"的,在家听父母的,出门听当官的,小官听大官的;同时也是"唯亲"的,人情世故、亲情浓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凡是与"唯上"、"唯亲"不相符的行为都是大逆不道的,都是不识时务的,最终都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信用是不受重视的,在社会行为准则"忠、孝、仁、义、礼、智、信"中,"信"是排在最后的。长期以来,信用不是社会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主流。信用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在一定的活动中、在不违背"忠、孝、仁、义、礼、"的前提下,才会被要求遵守。只要拥有皇权、霸权、特权,就可以不遵守信用,大官对小官可以不守信用,父母对子女可以不守信用政府对百姓可以不守信用。只要维护了"忠、孝、仁、义、礼",不守信的行为也可以被社会谅解,不予追究,甚至被宣扬。因为信用并不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的信念。

  红脸关公,名羽,字云长,是中国道德文化观念与传统的一个代表人物。在民间,关公被广泛的供奉,成为忠、孝、仁、义的化身,他的"义"被世代流传,人们希望他能带给自己好运。但是,有一点是很有趣的。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的故事。诸葛亮预计到曹操将会败走华容道,也预计到如果让关羽去守华容道,凭着曹操对关羽的旧恩、关羽的义气,关羽一定会放走曹操,而凭着刘备的义气,刘备对关羽不会追究。因此,在调兵遣将过程中,在刘备及将领众目睽睽之下,诸葛亮以激将法迫使关羽立下生死军令状,承诺若放走曹操,军法处斩。结果,关羽最终还是放走了曹操。虽然放走曹操对当时的形势以及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不放也不是没好处的。关键是刘备真不想追究,诸葛亮不想真追究,人们也理解并且尊重了关云长的"义"的行为,维护了"义","信"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这个没有履行的契约与没有兑现的行为及整个事件就不了了之了,丝毫没有影响关云长成为关公,成为人们供奉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偶像人物之一。

  当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中,也是有信用观念、意识与行为要求的,只是不是主流思想,是有一定条件的。一方面,要维护主流思想,维护忠、孝、仁、义,然后再讲究信用;另一方面,讲究信用的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并非全社会的。从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一般来讲,讲究信用主要限于在熟悉的社会群体当中、商业行为、君子的言行、老百姓之间。自古就有"兔子不吃窝边草"、"童叟无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是,这种信用思想、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强度是很弱的,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是没有形成整个社会和环境与氛围的,与主流思想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讲究信用并不是全社会的事情,有太多的人群可以排除在信用之外,沾上皇权的、享有特权的、具有霸权的人群都可以不讲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还推崇信用社会群体应该是商界。过去的商人是比较讲究信用的,追求诚实守信,以诚信为本。但即便是这样,信用在商界也没有形成气候,"无商不奸"就是一个写照。

  二、在计划经济信用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计划经济消灭了私有制,模糊和淡化了所有权,使信用失去了利益根源,失去了存在的经济社会基矗以公有制为基础,一切资源与财产都是国家的,银行是国家的,企业是国家的,国家的代表就是政府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