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用危机的理性分析
近来,大众对
信用问题的讨论已不大热烈,多数人甚或已经失去兴趣。遗憾的是,在现时的
中国,
信用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
问题,如附着在市场
经济肌体上的一颗毒瘤,几欲溃破,已到了非割除不可的程度了。仁人志士献计、施计无数,无奈效果了了,心便凉了。本人无才,但大胆把它剖析一番,才发现原来的方子,是药下得轻了。现下再用猛药,恐也无用了,非得动刀不可了。谓之根除。
一、
信用危机的现状
信用是指参与各种
交易的有关当事人履行合约的可能性。在工业化、知识化和全球化异常复杂
背景下,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
社会、特别是
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其严重的
信用缺失、秩序混乱及效率低下
问题。
1、公众生活的
信用缺失令人心寒。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
信用危机》的奇文,便忍不住把它抄下一些来。文字是长了点,可它确实形象地反映了时下国人面对世风日下、道德
资源稀缺的无奈心态,对目前公众生活的
信用缺失作了真切地注解。“天亮了,我起来。早餐想下楼吃油条,不敢,怕潲水油和洗衣粉。去了单位,先看报纸,什么地区什么企业增长多少多少,不敢相信,因为数字出干部。然后去开会,台上的人讲得很好听,不敢相信,因为在会下人们从来不是这么做的。下午去医院看病,有高级职称的叫
专家门诊,不敢相信他们是
专家,更不敢相信职称高的一定比职称低的强,因为职称的水分很大,里面的
问题够写一本书。下班去饭局,
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朋友不相信海鲜的分量和鲜活度,跟服务小姐去核准。我不敢相信核准后端上来的真正
结果。于是边吃边看
电视。一大堆丰乳、减肥、健身器、口服液广告,不敢相信。因为如果真的那么有效,世界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吃完结账,朋友一个菜一个菜地核对,我不相信这种办法能把多算的钱核出来。回家路上,一对夫妇搀着个女孩向我问路,还说从外地来找亲戚没找着,让我给点钱为孩子买个面包。虽经历多次,但我不敢相信他们是假的,那模样,那孩子,特别是那真诚的眼神。但只能是假的。那样的眼神都不可以去相信,很让人痛苦。快到家了,过马路,绿灯亮了,不敢相信,左看右看确认所有汽车都停住了,才兔子一般地穿过马路,回了家。”[1]
2、
中国经济领域已跌入
信用危机的泥淖,难以自拔。
信用缺失,使每一家企业都成了受害者,
交易成本狂涨,市场秩序混乱,形成一种全输的局面。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渐成风气,进入90年代后,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日趋严重,三角债已不新鲜,据称已发展成为多角债甚至连环债,债务拖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企业深受“三角债”困扰,相互拖欠货款已高达上万亿元。[2]债务拖欠的连锁反映,几乎牵扯到所有企业,整个
经济领域
信用严重贬值。
社会经济生活中已然形成了“赖账文化”,“黄世仁害怕杨白劳,讨债的怕得罪借债的”之类怪事甚至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
不良的
信用必然导致不正常的
经济和
金融运作。①
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对企业相互间的
信用监督逐渐失效,因
信用缺失而衍生的现金
交易、款到发货等
交易方式导致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大大提高了市场
交易的成本,降低
交易效率,直接影响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展
基础性配置
资源作用的障碍,甚至可能成为风险孕育和爆发的罪魁祸首;②
商业银行因
信用缺失大大提高信贷门槛,不仅导致
社会资金供给总量萎缩,严重制约
社会再生产的规模,为企业间的长期
交易设置了障碍,还导致规范有序的
商业信用在我国发展缓慢,
商业票据从签发、承兑、背书、转让、贴现和转贴现等各个环节都遭遇很多困难,作为货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票据市场发育不全,一方面使促进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必然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央
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实施有效的宏观
金融调控的具体操作;③国有
银行体系中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成为我国
金融体系乃至整个
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④缺乏
信用的企业进入
金融市场,通过间接融资渠道从
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由于存在事先“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
银行体系的资产成为不良资产的概率加大;⑤通过直接融资途径从证券市场筹措资金,尤其是那些通过“走关系、搞包装、做业绩”的企业,发行股票的主要目的在于“圈钱”,并不是真正通过改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企业价值,最终必然会将
银行体系潜在的风险转移到证券市场,整个
经济体系中的
金融风险并没有被真正化解掉。缺乏
信用基础的混乱秩序严重制约了市场发展的规模、结构、深度与广度,最终影响市场体系的生成和作用,只会放大市场机制的缺陷,加剧市场失灵的程度,使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稀缺
资源的作用失去作为的
基础,对我国的
经济改革和
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