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摘 要】
信用问题随着
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
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分析,“
经济人”假设是其分析的基石。但现实
经济活动中,
交易主体的
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
有限理性
状态。运用行为
经济学理论来分析
信用问题,是一个新的尝试,能使
信用问题的
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及对前期决策的依赖、从众行为的原理,对
信用的
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据此从三个层面提出了
信用问题治理思路。
【关键词】
信用;确定性效应;分离效应;从众行为。
信用是市场
经济的产物,市场
经济可以说是
信用经济。
信用的好坏是衡量、制约或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针对
信用的
经济学分析,传统主流
经济学已有诸多的阐述,笔者在此首次运用行为
经济学理论来对我国市场
经济建设中遇到的
信用问题进行诠释。
一、
信用问题概揽
在日常
经济活动中,我们的
交易各方,都在抱怨别人信誉差,希望有一个良好的
信用环境,使得
社会交往和
经济交易活动能在一个有序、安全的氛围中进行,但对自己这一方是否会遵守约定、恪守
信用,却并不严格要求,甚至自己在
交易时就预留了不守信的伏笔。也就是说,在
社会交往和
经济交易活动中,人们均希望别人守信、
社会诚信,而惟独自己可以不完全诚信。当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思维时,整个
社会信用状况差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普遍现象了。
信用中国我们共同打造ccn86.com
北京市工商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04年,
北京市被列入“黑名单”的个人及企业近七万,其中,自然人占两万七千八百七十六人,企业有三万九千两百七十五户,这些个人及企业,因为失信,被锁进“
北京市企业
信用信息系统”,他们将为各自的欺诈、哄瞒等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全国各地,因失信而导致的
经济纠纷,甚至恶性案件,拾俯皆是;有些地区因
信用度普遍低下而严重阻碍区域
经济的发展,如汕头
经济特区因90年代以前不太重视
经济活动中的契约
信用,甚至在90年代末因国税部门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可信度低,而被国家税务总局通报不能作为出口退税之用,致使汕头特区1000多家外向性企业不得不外迁,严重影响了汕头
经济发展。
信用问题随着
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主流
经济学对此已有诸多的分析,“
经济人”假设是传统
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内容是:人是“理性
经济人”,“
经济人”的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传统
经济学的“
经济人”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
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
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非理性因素在
经济主体行为中的作用,“
经济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市场利益原则,并以此作为行为(包括
信用行为)的动机。
信用是商品货币交换关系的一个
经济范畴,
信用行为作为“
经济人”的市场行为,其出发点是利益预期,利益成为
信用行为的
经济杠杆,“商人是否愿意使用
信用,则取决于他对赢利的预期。”
传统主流
经济学对
信用问题,特别是行为主体优选守信还是失信行为,从理论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解释:一是
信用的成本收益核算。行为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在
经济活动中是否恪守
信用契约,关键在于守信或失信可能给他带来的成本收益预期,当
经济主体守信的收益大于守信的成本,则优选守信,反之,则失信;当
经济主体失信所得到的收益大于失信的成本(包括受到惩处的成本),则优选失信,反之,则宁愿守信。如
医疗行业中,正规大型
医疗机构中的少数医务人员做“医托”,把来就诊的病人介绍到私人
机构就诊,从中提取回扣,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在西方国家则是吊销
医疗执业资格而永不能从事
医疗职业,失信成本远大于收益;但在
中国则是通过一番教育或罚款惩处后,仍继续原
医疗职业,失信成本小于收益,并有机会在以后的继续失信中弥补失信成本。这就是同一事件采取不同的惩处方式,导致行为主体
选择守信或失信的不同行为取向。二是
信用行为的“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二手车市场或柠檬市场)现象。“劣币驱逐良币”是
经济学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结果,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采取“舍优取劣”的行为取向以保证
经济交易时收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在实际
经济交易时,假设有甲、乙两方,尽管双方均深知守信是一种美德,若双方守信都会带来各自效益最大化,但因信息不对称而不知对方会采取守信还是失信的行为取向,为防止对方失信并规避己方守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失信的行为取向是己方的较优
选择;假如甲方决定采用失信行为,
交易的可能性是:乙方若守信,则损失;若失信程度与甲方一致,则双方各不沾对方便宜;若乙方失信比甲方更甚,则甲方损失。此后,甲方再与乙方或其他人
交易,则会以失信行为为优选。市场
交易的结果是失信行为获得较大收益,守信行为遭受损失,其导向是守信者逐渐减少,失信者逐渐增多,失信者逐渐把守信者驱逐出市场。三是
信用行为的重复博弈减少。
交易主体的重复博弈是诱导人们采取守信行为的有效机制之一,重复博弈机制在相对封闭的农耕自然
经济社会是诚信维护的最有效机制;但随着商品
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市场
经济的逐步
建设过程中,人们的
经济活动范围扩大、
交易对象众多,
交易主体之间重复博弈次数减少,甚至由重复博弈向一次博弈演变,在
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之前,优选失信行为是相对“明智”之举。
二、
信用问题的行为
经济学诠释
传统主流
经济学对
交易主体的
信用行为取向的解释是建立在理性
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但现实
经济活动中,
交易主体的
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
有限理性
状态。运用行为
经济学理论来解释
信用问题是一种新的尝试,能使
信用问题的
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