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经济不必惊慌需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

  

  最近,全球经济被浓重的疑虑与恐慌情绪所笼罩。从年初退出战略的预期、美国等发达国家无就业复苏、冰岛火山喷发到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负面因素接踵而至,世界经济二次探底论再度发酵。

  中国经济继去年增长8.7%后继续保持高增幅,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大幅反弹,国内物价上涨加快引发通胀忧虑与加息猜想,加之政府出台楼市调控组合拳,随即股市暴跌,境外中国经济崩溃论便死灰复燃……

  然而,冷静分析诸相关因素,则可见当下经济疑虑与恐慌似乎反映出某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定势。

  首先,外部经济环境毕竟与过去两年不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根源在于,冷战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激起普遍的利好预期、投机泛滥和监管缺失,最终酿成巨大金融衍生泡沫,泡沫破裂引起全球流动性短缺和经济衰退。

  但随着各国联手推出救市和刺激计划,流动性短缺大为缓解,众多国家已不同程度地摆脱衰退,走向复苏。当前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确使欧元区再次面临流动性短缺的困扰,但其程度与影响范围毕竟不能与美国相比。在全球面临何时与如何实施退出战略时,希腊债务危机反倒减缓了实施退出战略的紧迫性。联系起来看,在主要发达国家刚呈现复苏势头、欧盟与IMF刚推出希腊救助方案的背景下,几乎不存在发达国家集体实施退出战略从而引发国际资本撤离新兴大国和全球经济再探底的可能性。

  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恰恰是复苏而非衰退迹象。据最近消息,美国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已有459家公布今年一季度业绩,盈利水平有望同比增长56.6%,77%的公司业绩超预期,美国有望抵御希腊债务危机影响。固然,实施希腊救助方案难免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力度,欧元贬值却可能有利欧元区出口,从而部分抵消救助方案引发的流动性短缺。

  其次,国内经济政策的综合效用将逐步显现。应当承认,两年来,中国政府坚持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与促民生相统一,成功摆脱衰退威胁。但经济增长加快和物价指数上扬又激起加息猜想。美国等发达国家强压人民币升值,希腊债务危机拖累欧盟复苏,以及欧元贬值导致人民币实际升值,也引发对中国出口滑坡的忧虑。政府调控房地产措施出台后,舆论聚焦地方政府债务,担心中国经济趋势再次下行。

  但是,外部市场毕竟已有很大改观。受冰岛火山喷发和希腊救助方案影响,欧元区难免复苏乏力,但不大可能再现负增长。正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已被公认为全球反危机的中流砥柱,即使希腊债务危机影响中国对欧元区出口,但它也可能促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慎重考虑人民币升值诉求。

  与危机前相比,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形成规模效益,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举世瞩目。当前物价指数上涨很大程度上与极端气候变化导致粮食蔬菜减产有关,属于短期季节性而非趋势性现象。自去年底以来,央行小步调高银行准备金,就是要刻意避免仓促加息引发恐慌。2008年底,中央政府紧急推出4万亿刺激方案,未将民间资本纳入视野。经济回暖后,民间资本仍然投资无门,遂大量涌入楼市,导致房地产泡沫急剧膨胀。在通胀预期增强时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恰恰有助于避免泡沫突然爆裂引发经济硬着陆。调控房地产可能拖累上游产业,但它也有利于抑制PPI的上涨。

  尤其是在调控房地产措施出台后,又适时推出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在内外经济仍有不确定性背景下,对民间资本的这一堵一泄,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内生性活力。

  最后,宏观调控的关键是把准趋势,讲究节奏与力度。尤其经历危机冲击后,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互动具有特殊敏感性,任何消极不利因素都可能迅速被放大扩散开来,形成普遍的社会恐慌。

  当全球经济被新恐慌情绪笼罩时,需要克服危机反应式的思维定势,冷静理性地分析研究,切忌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近期,对内需尽快出台鼓励和引导民资投资相关产业领域的实施细则,让“新36条”真正落地,提高民资投资质量,实现与房地产调控措施的有效链接,促进结构调整和稳定可持续发展;对外须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坚决顶住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引发金融动荡和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