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消费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美国人抛弃信用
从
信用制度这一点上看,人们最大的错觉就是:在美国,任何一项坏
信用记录会跟随人一辈子,
信用报告使得骗子没有第二次犯罪的机会,美国人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
信用记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阶段性
删除负面信息
中国有
人事档案,美国则有个人
信用报告。两者比较,一个根本性区别就是:如果一个人犯了
错误,或者触犯了法律,就会被
中国的
人事档案
登录在册,那么这个人今后的升迁都会受到影响,如同“文革”时的那句名言——一旦被打倒在地,就永世不得翻身了。美国的个人
信用报告则给人们以重新做人的机会,而不是将人生的污点带进坟墓。这是它积极的一面。
根据美国国会上世纪70年代初颁布的《公平
信用报告法》,每个人
信用报告的正面信息是可以永远
保存的,而负面信息超过了一定年限必须
删除。比如,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按规定最多保留七年,破产记录时间稍长一些,但保留期限也不过十年。十年后,这种被视为最严重的负面信息和最彻底的逃债纪录必须从消费者的
信用报告中
删除。
信用报告的原则是,一个人做过错事的话应该受到惩治,但可在未来得以赦免,取消污点,最终改善自己的形象。所以,再坏的纪录也不会跟随人一辈子。
永远保持正面信息并阶段性
删除负面信息,尽量把好的一面留给
社会。一定年限后,个人的
信用劣行就不会被人发现,被惩罚多年的消费者又变成“良民”了。
信用消费的负面影响
个人
信用报告是美国人的发明,它的优势毋庸置疑。美国的成年消费者都有关于自己的
信用报告。这种报告掌握在
社会上的私人征信
机构手中,向
银行、
信用卡公司等
金融机构出售。消费者欠款不还的劣行一旦被记录在案,其
信用立即会受到影响,借款马上变得困难。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在
信用报告盛行的今天,美国的个人
信用状况并不比以前有根本性的改善。美国人破产的数量一直与日俱增,2005年的个人破产案达到了战后以来的最高点,共有200万人,恐怕其他西方国家全加起来也没有美国一个国家多。
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人将申请破产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在有能力
控制支出时尽情享乐,在形势失去
控制后又不肯紧缩开支。
提交破产申请之前到处申请
信用卡大肆消费,甚至有目的的破产,恶意逃避对
信用卡公司和
银行的债务。而美国破产法庭长期以来不分青红皂白、对申请破产的债务人一律同情的处理态度,也助长了美国破产风的蔓延。
如果通过借别人的钱使自己生活得高于自己收入所能提供的水平、欠债后还可以获得执法当局的同情、又不会遭到贷款人威胁,那么,人们就会乐于此道。美国的
问题在于:首先是信贷消费和赊购被滥用,其次是美国信贷
机构滥发
信用卡。这些既反映了这个国家进取心强、敢于冒险的
移民传统,也是因为
社会上财富过多的缘故。这本来是美国的优势,但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反面。
[1] [2]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