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托者失信”与利益的哄抢

笔者一位大学同学是著名咨询公司的合伙人,经常深入企业。而他越来越深的感受是,不少企业的问题不是战略、管理、运营等能力问题,而是“到底想不想做好企业”的价值观问题。

  如果真想做好企业,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即企业领导人和各级管理者要把企业利益看成最高利益,而不是通过损害企业利益以肥私,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

  同学有个客户,最近收购了一家企业,并派出代表去行使最高管理权。被购企业按咨询公司的方案开展工作,但怎么做该代表也不满意,鸡蛋里挑骨头,动不动就给脸色。最后被购企业才明白,他在外边有几家关联企业,是他的关系户。如果不用这些关系户的零配件和服务,他就不会放过。被购企业只能妥协,怕他不满,后续收购资金不到位。

  同学感慨,“很多人绕来绕去,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就是为个人私利。我们的社会似乎流行一种对利益的"哄抢效应",但凡有点权力,就想着怎么弄权,把私利最大化,不吃白不吃,不喝白不喝,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明抢暗抢,总归都是把不属于自己的利益抢到个人口袋里。你看现在有的小区业主委员会的头,也反过来拿开发商和物业公司的好处。”

  笔者把上述情形概括为“受托者失信”。每个工作岗位都代表一份受托责任,但太多受托者不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而是“努力去省力”,“尽力谋私利”。

  美国经济学家安德烈·施莱弗和罗伯特·维什尼在《掠夺之手:政府病及其治疗》一书中,基于对东欧国家和俄罗斯转轨的考察,曾提出一个政治行为模型:政治家们的目标并不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是追求自己的私利,运用他们的权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将资源配置给自己的政治支持者,打击政敌,中饱私囊,以牺牲公共福利为代价。

  但在笔者看来,“受托者失信”远不限于政府,而存在于社会的每一角落。如果社会默许甚至纵容“失信者”为所欲为,且哄抢掠夺的成功率很高,受惩的概率很低,必将“鼓励”更多人走上失信之路。

  笔者在写龙年这最后一篇“日日谈”时,上海正大雪纷飞。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被大雪覆盖的大地真的清洁吗?清洁的社会,系于每个灵魂的清洁。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