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计算公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亚当斯密认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利益引导的。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利益导向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取向。趋利就是计算行为的收益,避害就是计算行为的成本。那么人们诚信与否取决于他对私人利益与私人成本的比较。由此我们知道,当今社会失信现象蔚然成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失信成本过低。许多人都可以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使得他们在失信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因此,研究失信成本的构成就显得异常重要。
失信成本,正如其字面意思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失信而付出的代价。它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可用表达式表示为:失信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二、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失信者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直接付出的成本,它由四部分构成,用表达式表示为:直接成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道德成本,心理成本)。
1、经济成本。即在经济利益方面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如毁约付出的赔偿、工作的失去、银行的不予贷款、银行收取更高的罚息等损失。
2、法律成本。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于失信行为的发生而受到的法律制裁,主要有由法院执行的警告、判刑等,二是指行政执法部门给予的处罚,如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等。由于我国当前与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惩治失信的刑法几乎没有,失信常常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造成法律成本偏低。不足以对失信者产生威慑力。
3、道德成本。道德成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诚信属于伦理学、社会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
德准则。因此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它已理
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诚实守信的人会得到大家的推崇和信任,失信的人则将受到孤立和谴责。具体指由于失信导致社会信誉、名声等受损而付出的代价,主要指社会舆论的谴责,包括媒体的公开谴责、亲戚朋友蔑视的眼光、邻居、工作伙伴私下的指责等。虽然目前诚信环境不尽人意,但是一旦某人的失信行为被公开的话,那么周围的人们对其还是很反感的,甚至深恶痛绝。
4、心理成本。指由于失信所导致的心理压力、自责、恐惧等。它是从失信者本人的角度考虑的,而道德成本是从别人怎样对待失信人者的角度考虑的,它们考虑的角度不同。
诚信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人在进行着守信与失信的选择时都经过内心的挣扎,对于多数人而言,在他们选择守信后,会因为没有得到失信未被发现所带来的额外利益而感到一时的感伤,但不会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但如果他们选择了失信,若没有被发现,他们会窃喜,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自责和被他人发现的恐惧,这会长期地缠绕着他们。对于心理承受力差的人来说,心理成本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多疑、精神失常是主要表现。
三、间接成本
这里的间接成本指由于失信行为的经常发生,导致整个诚信环境的恶化,而引起的失信成本(如图1)。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人们由于失信应该直接付出的成本,而是由于失信所导致的成本,更明确地说——它是为防止失信而发生的成本,是不必要的社会成本的浪费。失信成本与其成正比。
它包括两方面,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情感成本和谈判成本。在一个诚信环境恶化的环境中,交易道德水平会下降,因此,在交易活动中会出现大量的自利动机和行为,同时由于利益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自利行为的存在就会使双方摩擦增大甚至反目成仇,致使双方都付出较大的情感成本。同样,如果交易双方缺少信任,在谈判过程中就会为了防止受骗,总是想方设法增加一些限制对方的条款,不惜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无休止的争执,甚至不惜人力、时间搞“情报战”、“间谍战”,无形中增加了谈判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这就是谈判成本。管理成本是指在诚信缺失的环境中,交易过程的正常运行变得异常困难,人们会利用“讨债组”、“打假队”等来防止对方失信行为的发生,增加了开支,造成管理成本的急剧上升。
通过对间接成本的涵义和构成的分析,笔者认为,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即随着直接成本的提高,失信成本会随之提高,失信行为会随之减少,诚信环境也会随着改善,人们将不会再为了防备彼此而付出较高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的降低不仅使失信者成本降低,同时也使守信者成本降低,从而使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必付出这部分成本,又因为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单个人的参与来完成的,因此由各个个体组成的社会也不必要付出这部分成本,这样社会总成本就会降低。因此提高直接成本是抑制失信行为,改善失信环境,降低社会总成本的基本途径之一。
针对以上失信成本构成,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建立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者的经济成本;第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成本;第三,注重道德教化,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失信者的道德成本;第四,改善监管体系,强化舆论监督,提高失信者的心理成本。通过使失信者承受极高的失信成本来保障其诚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