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信用建设的几点思考
构
建设社会主义和诣
社会,是作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诚信是
建设和谐
社会的
基础,这都需要全
社会要把诚实守信作为
基本行为准则,企业是
社会大
系统中的一个子
系统,只有众多的子
系统内外实现了和谐才能实现
社会的和谐,因此企业的和谐和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的企业诚信
信用问题很多,假冒伪劣几乎蔓延到各个行业,这不仅造成了
经济秩序的混乱,而且严重危及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毒化了
社会空气,助长了腐败之风,同时也败坏了企业自身形象,同时对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也极为不利。
一、存在失信行为的原因。
1、
社会历史原因: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国“尊信、重信、守信”的
社会环境,但重义轻利的文化传统使中国的“重信”更多地表现在“义”的人文环境中,而不表现在“利”的
经济关系中。当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市场
经济及其
基本范畴――“利”成为
社会关系的
基本范畴时,传统与现实便在这里发生了剧烈冲突。我国现行的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是由计划
经济脱胎而来的,
信用基础十分薄弱。在计划
经济条件下,
政府成了惟一的
信用主体,而到了体制转变时期,在扩大了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自主权的同时,又未能从理论上对
社会信用制度
建设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宣传和指导,对
社会信用资源的开发、
建设和利用也缺乏总体上的安排。
2、制度方面的原因:
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得力是造成失信行为存在最
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有的国有企业欠贷款不还,银行没有办法处罚,最后只好划为呆账一笔注销,这种不守信的企业能从中获利,从制度上对人们的不守信行为起到不良诱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
信用风险评级机制,
信用好的企业与
信用差的企业无法区分,这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导致优良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优良原则。再次,目前企业和个人的
信用身份代码不统一,
信用记录分散在
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难以形成权威、统一的检索平台,也难以形成完整的
信用记录,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第四,
社会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透明的现象,而一些企业和个人则充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特点进行种种欺诈活动,进一步助长了种种失信行为的滋生。
3、
管理方面的原因:
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混乱,
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行政执法力度不够,工作效率不高有关,
管理部门和
法律对不守信者的放纵就是对守信者的打击。
从上述诸多原因中,
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保障不得力是造成失信行为最
基本、最重要的原因。而各
信用管理部门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原因。
马克思曾经说过,竞争和
信用是市场
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除了健全的法制保障外,还必须实行“诚实
信用”这一最
基本原则。建立完善健全的
信用制度是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市场
经济的完善和有效运作,有利于增强
经济交往安全,有利于提高行政监管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
二、对市场
信用监管存在的难处与
问题 1、只依靠行政力量,忽视
社会资源。市场
经济的监督
管理需要广大
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当前市场监管存在着偏面甚至一味依靠和强化
政府行政
管理力量的倾向,粗放型、经验型的
管理没有改变,突击性、运动式的检查时常被作为有效的监管形式。要建立和维护“公开、公正、统一”的市场经营秩序,保障市场
经济的正常稳定发展,强化
政府市场监管的行政职能是非常必要的,但行政
管理力量毕竟有限,付出的
管理成本也较高。如何调动
社会各方面
资源,特别是
社会公众这一最广泛的市场
经济管理的
基础,还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载体,即使一些措施有借助
社会公众
管理资源的作用,但也是不
系统、不全面、不充分的。从而形成当前市场监管方面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孤军作战,收效不明显的局面。
2、只注重行政方法,忽视市场手段。市场
经济的
管理领域广泛、内容众多,与之相适应的
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市场监管过程中往往偏重行政方法,偏爱行政手段,实践证明,单纯地运用行政方法和行政手段,只解决一时一事的
问题,无法产生长期的实际成效,在市场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除了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强化行政执法之外,综合运用道德约束、市场引导,特别是市场主体内在的自律等
社会化、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既能加强外在的监管
问题,又能强化内在自律
问题;既能取得一时的实效,也能确保取得
管理的长期效果。
3、只重事后查处,忽视事前防范。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是市场监管的二个重要环节。事前防范无论是对
经济活动的破坏性,
社会的影响面,还是产生的效果,都比事后查处要小得多,效果也要明显得多。当前市场监管活动中很大程度上都花在事后查处上,而这些违规违法行为在被查处前,已对
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给
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这些违规、违法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市场主体的
信用制度,以及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相互之间没有市场主体
信用的交流、共享制度,疏于事先防范的结果。
三、实施
信用工程,加强
社会信用建设。
(一)、加快企业
信用监管立法步伐是企业
信用制度
建设的
基础和根本保证。
1、要强制公开有关
信用数据。明确数据公开的部门、单位、企业,明确公开的内容和范围,明确数据公开的时限,明确有义务公开数据而采取多种方式拒绝公开者应承担的
法律责任。
2、要保障数据公开的真实性。有
法律义务公开
信用数据的部门、单位、企业,要对其公开的数据真实性负责;对提供虚假信息给他人财产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的财产赔偿责任。
3、要规范
信用数据的使用行为。要明确
信用数据使用的规定、
信用数据失误的修复方法和
信用数据允许公开查询的期限等等。
4、要建立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政府部门除对企业失信行为依法实施处罚外,还要对失信企业行为约束采取联动机制。如对有不良
信用记录的企业,在荣誉授予、行政许可、贷款申请、用水、用电等需要其他机关单位、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方面都受到限制,并对有义务实施限制行为而不作为的,规定其应承担的连带责任,加大其失信成本。
5、要明确失信企业责任人的
法律责任,要把企业
信用行为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特别是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具体人员身上,并使这种不良记录跟随责任人相应的年限。
(二)、企业
经济户口的建立、
管理和有效使用是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
基本依托。
企业
信用数据库是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
基本要求之一。该
数据库具体包括企业的
基本情况数据(如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经营地址、行业分类、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注册资本、股东出资方式和出资额、公司法定代表人、联系电话、电子邮件信箱、网址、公司简介、设立分支机构情况、对外投资情况)、企业良好行为记录(如企业资信、资质状况、驰(著)名商标拥有情况、纳税情况等)、不良行为记录(如企业
经济违法违章受到行政处罚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因违法受到行政、刑事、民事处罚等情况)等三方面主要信息,即静态数据(企业
基本数据)和动态数据(企业良好行为记录和企业不良行为记录)两大类。而企业
基本数据即企业登记注册数据要靠建立企业
经济户口来提供,企业动态数据需要通过市场巡查掌握企业具体市场经营行为,需要通过
经济户口
管理来及时更新和充实,使其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监管企业
信用的情况。
(三)、信息化
建设是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支撑点。
企业
经济户口的建立和
管理只是为企业
信用信息库的建立提供了素材,而零散的、动态的、大量的日常监管信息的汇总、统计、
管理、更新、等必须凭借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完成。同时,建立企业
信用信息
数据库最终目的是便于
政府及时掌握市场运行情况和有效调节市场,为市场交易相对人了解企业
信用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
系统,所以,信息化
建设是顺利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技术手段。
(四)、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配合是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有力保障。
企业
信用工程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仅企业
信用信息
数据库的建立就涉及到
工商、质监、银行、税务、海关、司法等10多个主要
政府职能部门。因此,没有地方
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相关职能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通力配合,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句时髦口号。在建立企业
信用管理体系过程中,
工商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强
信用监管最重要的目标应当是“让失信者难以生存,让守信者发展壮大”。目前,
工商部门应当做且能开展的工作主要是准确记录(客观准确地记录企业涉及
信用的各种信息)、分层披露(对企业
信用记录分别不同情况向
社会披露)、约束惩罚(充分利用现行
法律、法规赋予
工商部门的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对失信企业进行制裁)、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及各种媒体形成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五)、企业恪守
信用、诚信经营和
社会整体
信用的提高是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就是要在全体市场主体中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
信用缺失行为,保护诚信经营行为,倡导并督促企业自觉做到恪守
信用、诚信经营。只有企业
信用程度明显提高了,
社会整体
信用才可能明显提升,企业
信用工程的
基本目标才可能实现,企业
信用工程的实际成效才能为
社会公众所公认。
(六)、企业
信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是一项长期的
系统工程。
相关资料表明,欧洲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花了170多年的时间,美国在
社会信用建设方面也有15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国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社会整体
信用水平相对低下的今天,
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因此,
社会信用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
系统工程。作为
社会信用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
信用工程,需要全体
社会成员包括
政府在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综上所述,
信用制度是一项利用市场主体内在自律性、借助
社会公众
管理资源,辅助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监管市场
经济的
基础工程。它能使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从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运动式的监督检查,向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合力共管方向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道德规范、正面引导、
社会约束等市场化手段的综合运用转变;从主要由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孤军奋战,向市场主体内在自律、
社会公众(包括新闻媒体)监督和
政府行政
管理部门监管的“内外结合、三位一体”的
管理形态转变,不失为新时期市场监管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市场
经济是
信用经济。
信用建设是一项事关
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
问题。在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打造“
信用”日显重要。为此,我们各行各业要不断强化
信用意识,为实施企业
信用工程、加强
社会信用建设而努力奋斗。 来源:红盾信息网
信用中国 编辑:王运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