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失信,德国银行让你失去账户
在2013年前,德国的广播电视费,是通过入户统计的方式来征收的。当时,用户往往只需关紧房门就能规避这笔费用。于是从2013年开始,收费方法变为以房间或者家庭为单位来定向收取,不论用户是否拥有收音机、电视。此外,费用从每月5.76欧元直接涨到了17.98欧元。对于个人来说,这笔费用不算小,特别是对于长期需要租房的学生而言,过去他们只要不让统计员进门就能省下这笔钱。而现在,只要是有四面墙和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就会产生这笔费用。这种收费方式的确不太合理,德国几大消费者协会也在致力于起诉撤销这笔费用。
笔者不久前也收到了账单,得一口气补交从2013年1月开始的费用,开支不小。就此咨询了相关的律师,律师也表示,这的确算是“恶法”,并且未来相关机构很可能会胜诉,从而撤销这笔费用。但是他也反复向笔者强调,在撤销之前,这条法令仍然是有效和具有执行力的,如果拒付或者直接无视,很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
这就需要非常注意了,因为在德国,信用是极为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欧盟的研究,截至2012年,全德国的0.82亿人口中,有将近67万超过15岁的成年人过去15年没有能够拥有银行账户。这是因为,德国从1995年起规定,信用有负面评价的用户不能获得最基本的储蓄账户。这67万人与银行“绝缘”,绝大部分就是因为信用有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则发现,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是因为贫穷才导致信用等级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有政治家站出来表示,如果穷人连基础的金融服务都没有办法获得的话,又怎么能使他们摆脱贫困呢?在社会各方的推动下,德国分布最广的Sparkasse城市银行联盟坐不住了,推动了“每个人都该拥有储蓄账户”的行动,迄今已为其中的8万人开启了储蓄账户。由此可见,德国的信用制度确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同时亦说明,信用对于德国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德国的地铁、火车都是开放式站台,但几乎没人逃票,原因就在这里。
信用在德国的重要,体现于各个细节。比如,签名在德国是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的,在任何情况下,签名前都要三思。特别是游客和刚来德国的学生,在街上遇见签名登记个人信息送小纪念品这样的活动时,切勿贪便宜。最典型的,就是登记个人信息并签名,即送三个月免费阅读的报纸。而这些文件下方往往还有一行不易发觉的小字:如果不在三个月内提前通过书信方式通知代理商不再需要阅读此报纸的话,就会自动寄送报纸一年,并且开始收费。签了名又没有要求取消送报的,拒付这笔费用就会在个人信用上留下污点—签名摆在那里,根本不可能赖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