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会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90年代初,温州某县的一份报纸,是全国讣告刊登量最大的报纸,几乎整个版面都是讣告。阅读这份报纸,或许你会以为当地遭遇了严重的天灾,殊不知这却是秘而不宣的“人祸”。
在这座县城,有一个著名的废旧机床交易市场,当地人去北方和西部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二手机床,然后转卖或拆卸零件分销。而当企业上门收款时,家中亲人就集体上演收货人猝然离世的苦情戏码,并拿出当地报纸证明事情属实。就这样,“假死”让他们几乎以零成本得到机床并转手获利。该县就依靠着这一手段,从全国贫困县一跃成为富足之乡,但当地人“毫无信誉可言”的恶名亦随之遍闻天下。
奇怪的是,在这样一个外人看来信誉基本为零的地方,当地人借钱却从不用打借条写利息,全都通过口头协商,并且都能兑现承诺。
其实,我们在谈论诚信的时候,往往以“好人或坏人”进行两极定论,这对于探寻诚信在商业中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诚信与两件事相关——交易与成本。信用评价的出现,必定由于交易的发生;信用评价的高低,是每个人对于这一次及之后预计交易的总体成本的理性衡量。
一个人,能以零诚信的面孔面对外乡人,是因为他并未想与对方展开第二次交易,一次骗到手即成功。在当时法制并不完善的背景下,此举并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但是在小县城内,人人彼此相熟,个人的一次失信就会令整个家族的名誉蒙尘,致使未来的借款阻力增大。
同时,当年银行信贷业务尚不发达,在私营企业难以及时贷到钱的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凑足钱就意味着与良机擦肩而过。对善于抓住全世界小商机的温州人而言,这绝对是不可出现的过失。
中国人信仰“人之初,性本善”,以教人向善的道德建设提倡诚信。而西方人信仰“人生来罪恶”,用完善的制度制约诚信的缺失。正是因为西方制度的规范,大大提高了缺失诚信的成本,从而将失信行为的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