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点赞“诚信募捐” 传递善之能量
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父,并郑重承诺3—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数十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过捐款的某集团战略规划部经理曾鹏宇最近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不过,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了10%的“利息”。这一践行承诺的举动感动了无数网友,纷纷为其点赞。
“一言许人,千金不易。”三年前,大学生许涛以人格作保,为救治父亲发起网络募捐,共收到千余名网友的善款57万元;三年后,公民徐涛尽管“收入并不算多,租住条件也较差”,却按时践诺,如约还钱。最近,在2014年11月10日停止更新的“北京化工大学许涛”微博下,已有超过五千的评论点赞。用网友的话说,“虽然2012年不认识你,但是2015年你的闪光点打动了我们!”
无论是农耕社会,抑或是市场经济,诚信总是维系群体关系最底线的部分。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德标准,到构建社会主义诚信价值体系的顶层设计,自古以来,信用链条的质地,都成为减少交易成本、调和人际关系、增益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转型期,利益结构调整频繁,价值诉求表达多元,买卖之间的博弈、医患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定位、官民之间的距离……都与诚信品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许涛还钱之所以感动万千网友,论说到底,无非三个原因:第一,在这个少数人宣扬着“利字当头”的时代,失信背义的例子也不少,而当事人能恪守为人之本,数年如一日铭记着当初的承诺,努力向上、竭力为善,确实不容易。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公共议题,公民精神被热议的今天,舆情一致给徐涛点赞,表达的是业已成为共识的价值取向——渴望诚信机制、赞赏诚信行为。第三,在言必谈制度的当下,民间私德领域的诚信之善,更形而下地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今天,对于社会诚信来说,黑名单固然重要、制度设计也不能少,但,立德修身的诚信品质,可能比永远无法完美的外部制度环境,更能抵达美好守序的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