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全国失信治理月度分析报告

内容概述

  基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的各领域黑名单信息和通过大数据技术从互联网抓取的有关信息,经统计分析,2019年6月失信治理情况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数量较上月呈上升趋势,法院执行等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退出步伐较快。在新增失信黑名单方面,2019年6月失信自然人月增量环比上升35.21%,失信法人及其他组织月增量环比上升209.30%。在退出失信黑名单方面,本月失信被执行人退出数量环比增幅较大,达68.83%。

  二是失信主体积极主动进行信用修复。从统计数据看,失信主体在规定期限内主动整改,经信用修复后退出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的案例有15,275件,主要集中在烟台等十个城市。失信主体在“信用中国”网站或各级信用门户网站主动开展信用承诺的案例有1,045件,失信主体主动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案例有1,240件。

  三是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教育部近日通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工作成效显著,摸排发现的272,842所涉及问题机构,已有269,911所完成整改,完成整改率达到98.93% 。2019年以来,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利剑”作用,持续打击偷骗税等违法行为,截至5月底,全国税务部门累计公布税收违法黑名单22,750件,累计联合惩戒30多万户次。国家卫健委联合有关部门针对无证行医、非法医疗美容、医托号贩子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查处了大量违法违规案件。2018年,全国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共查处无证行医案件19,245件,罚款1.36亿元,没收违法所得4,954万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件;查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法违规执业案件28,799件,罚款7,74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248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42家,吊销诊疗科目101家,吊销医师执业证书37人。

  一、失信黑名单新增和整改退出情况

  2019年6月,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和整改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总量环比均有所上升。其中,新增失信黑名单信息503,149条,涉及失信主体455,534个,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217,067家,自然人238,467人;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120,480个,其中法人及其他组织24,024家,自然人96,456人。

  (一)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数量环比呈上升趋势

  1、从失信黑名单主体性质看,各类失信主体月增量环比均有所上升。2019年6月,新增失信自然人238,467人,占当月新增失信主体总量的52.35%,新增失信法人及其他组织217,067家,占当月新增失信主体总量的47.65%。与2019年5月相比,失信自然人月增量环比上升35.21%,失信法人及其他组织月增量环比上升209.30%(见图1)。

  

  图1 2019年5月-6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主体性质分布月度比较

  2、从失信黑名单类型看,进出口领域失信黑名单月增量环比降幅较大,工商吊销企业、法院执行等领域失信黑名单月增量环比增长明显。2019年6月,海关失信企业月增量环比下降幅度较大,达到76.62%;涉金融严重失信人月增量与上月持平;工商吊销企业月增量环比上升幅度较大,达到305.87%;失信被执行人月增量环比上升35.46%;限制乘坐火车民用航空器黑名单月增量环比小幅上升9.83%(见图2)。

  

  图2 2019年5月-6月新增失信黑名单失信类型分布月度比较

  (二)法院执行等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退出步伐加快

  1、从失信黑名单主体性质看,各类失信主体的退出数量环比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6月退出失信自然人96,456人,占退出失信主体总量的80.06%,环比上升68.45%;退出法人及其他组织24,024家,占退出失信主体总量的19.94%,环比上升38.21%(见图3)。

  

  图3 2019年5月-6月退出失信黑名单主体性质分布月度比较

  2、从失信黑名单类型看,失信被执行人退出数量环比涨幅最大。2019年6月,失信被执行人退出数量环比增幅较大,达68.83%;其次是工商吊销企业,退出数量环比上升19.54%。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退出数量较上月有所减少,环比下降64.89%;海关失信企业退出数量环比下降44.62%(见图4)。

  

  图4 2019年5月-6月退出失信黑名单失信类型分布月度比较

  二、失信黑名单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因工商吊销企业中含部分地区集中清理的僵尸企业,以下统计分析不计工商吊销企业数据。

  (一)部分地区连续两个月新增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位居全国前列

  从新增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新增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新增黑名单企业数量/本地区工商存续企业总量)看,本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最低的五省份为青海、海南、陕西、内蒙古、吉林,属地占比最高的五省份为宁夏、浙江、福建、河南、安徽(见附表1),以上五省份新增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已连续两个月位居全国前列。

  从失信黑名单企业月增量变化情况看,与5月相比,西藏、北京、广西、辽宁、陕西五省份的失信黑名单企业月增量环比上升幅度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西藏失信黑名单企业月增量涨幅最大,环比上升514.29%(见图5)。

  

  图5 2019年6月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月增量环比情况排名前五省份

  2019年6月,全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涉及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共10,363家,其中,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较高的是沈阳、宁波、银川、乌鲁木齐、杭州、郑州、太原、石家庄、昆明和大连十个城市(见图6)。

  

  图6 2019年6月省会及副省级城市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排名前十

  2019年6月,全国地级城市涉及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共19,813家,其中,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较高的是榆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来宾、日喀则、十堰、泉州、三明、蚌埠、焦作和石嘴山十个城市(见图7)。

  

  图7 2019年6月地级城市新增失信黑名单企业属地占比排名前十

  (二)云南等地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位居前列

  2019年6月,全国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数量最高的五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黑名单企业退出率=地区本月退出黑名单企业数量/地区月初黑名单企业总量)最高的依次是云南、新疆、宁夏、甘肃、重庆五个省份(见图8、附表2)。

  

  图8 2019年6月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排名前五省份

  2019年6月,全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退出失信黑名单企业共3,463家,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较高的是乌鲁木齐、昆明、兰州、石家庄、合肥、武汉、沈阳、郑州、银川和海口十个城市(见图9)。

  

  图9 2019年6月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排名前十

  2019年6月,全国地级城市退出失信黑名单企业共7,009家,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较高的是榆林、绥化、黄南藏族自治州、那曲、雅安、定西、鄂尔多斯、安顺、普洱、临沧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十个城市(见图10)。

  

  图10 2019年6月地级城市失信黑名单企业退出率排名前十

  三、失信联合惩戒情况

  2019年6月,各省份及各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牵头部门归集、报送各类联合惩戒案例52,957件。其中,以实施失信惩戒措施、应用黑名单产生成效的案例数量最多,合计为34,399件;其次是经信用修复或以注销形式退出黑名单的案例,合计为16,273件(见附表3)。

  (一)北京等地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案例数量居前

  6月份,涉及两个以上部门联合对失信主体实施失信惩戒措施的案例23,001件,主要集中在北京、潍坊、百色、青岛、泉州等十个城市,其中北京的案例数量占总数的52.42%(见图11)。从具体惩戒措施看,各地方主要通过限制失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申领营业执照;对失信主体不予授予相关荣誉称号;限制失信主体市场准入、参与工程招标、高消费、融资贷款;限制失信企业享受上级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限制失信主体参与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项目或者主要使用财政性资金项目的招标等活动;将失信主体纳入征信系统,限制其获得贷款;将失信主体列入税收管理重点监控对象,提高监督查询频次等方式对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黑名单信息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图11 2019年6月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案例数量按城市排名前十

  (二)烟台等地失信主体积极参加信用修复工作

  6月份,失信主体通过履行全部法定义务,在规定期限内主动修正和整改失信行为,经信用修复后退出黑名单(或重点关注名单,主要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的案例为15,275件,主要集中在烟台、长沙、厦门、泰安、重庆等十个城市,其中烟台案例最多,占总数的39.26%;其次是长沙,占总数的32.14%(见图12)。

  

  图12 2019年6月经信用修复后退出黑名单案例数量按城市排名前十

  此外,本月失信主体主动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案例1,240件,主要集中在重庆、珠海、许昌、安庆、三门峡等十个城市,其中重庆连续两个月案例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27%(见图13)。

  

  图13 2019年6月失信主体主动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案例数量按城市排名前十

  (三)重庆等地失信主体主动开展信用承诺

  6月份,失信主体在“信用中国”网站或各级信用门户网站主动开展信用承诺的案例1,045件,主要集中在重庆、烟台、萍乡、成都、衢州等十一个城市,其中重庆案例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6.70%;其次是烟台,占总数的40.38%(见图14)。

  

  图14 2019年6月失信主体在“信用中国”网站或各级信用门户网站主动开展信用承诺的案例数量按城市排名前十

  四、重点领域失信治理情况

  (一)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整改率达到98.93%

  据教育部通报,全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整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摸排校外培训机构401,050所,涉及问题机构272,842所,其中269,911所已完成整改,完成整改率达到98.93%。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西藏、甘肃、新疆等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存在问题机构已全部完成整改。

  为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的通知》,部署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

  一是看专项治理的总体效果。要求系统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深入分析研判,重点看存在问题的机构是否完成整改,还有哪些机构需要继续整改,是否还存在安全隐患、超前超标培训、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等突出问题。

  二是看培训机构规范经营情况。重点摸排是否存在学科类培训内容未备案、培训班名称不规范、从事学科类培训教师无教师资格证、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信息未公示、收费跨度超过3个月、培训时间违规等情况。

  三是看长效机制建立情况。重点了解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年检年报制度、黑白名单制度、舆情应对及应急处置机制等情况。

  四是看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使用情况。重点了解培训机构信息录入、黑白名单公布、网上投诉处理等情况。

  (二)税务部门累计公布22750件税收违法“黑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全国税务部门累计公布税收违法黑名单22,750件,累计联合惩戒30多万户次。当事企业受到多部门的联合惩戒,在贷款融资、注册登记、企业负责人乘坐交通工具出境等方面受到限制。

  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在优化执法方式、规范税务执法、打击偷骗税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利剑”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税收安全、维护减税降费成果。

  一是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持续深化税务执法监督,强化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重大执法行为的事中监督,确保税务执法透明、规范和公正。

  二是构建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方式的新型稽查监管机制,落实“无风险不检查”原则,强化大数据分析,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立案检查,增强稽查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是发挥跨区域稽查机构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增强执法独立性,既避免多头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又提高稽查执法质效。

  (三)2018年全国查处无证行医案件19245件

  2013年以来,国家卫健委针对无证行医、非法医疗美容、代孕、医托号贩子、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滥用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联合有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行动,并就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连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查处了大量违法违规案件。2018年,全国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共查处无证行医案件19,245件,罚款1.36亿元,没收违法所得4,954万元,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06件;查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违法违规执业案件28,799件,罚款7,74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248万元,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142家,吊销诊疗科目101家,吊销医师执业证书37人。

  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积极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配合国办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拟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二是出台《无证行医查处工作规范》,规范无证行医查处工作;三是联合公安部出台《关于在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中加强衔接配合的暂行规定》,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四是开展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从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等几方面进行探索创新。

  五、失信治理成效典型案例

  (一)广东广州首创“信用指数” 营造“诚信生态”

  广东省广州市大力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积极推动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率先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应用“信用指数”,有效规范了招投标行为,优化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成为该市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大亮点。

  一是通过大数据手段等技术加强监管。广州交易中心全国首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体系,并广泛应用于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信用评价范围覆盖招标人、投标人、评审专家等各方主体。该信用体系的建设坚持公益属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不收取企业任何费用;信用系统通过大数据手段每日抓取各方交易主体信用信息,通过智能算法为企业进行信用评分,每日动态更新发布,并将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中。

  二是建立广覆盖面的交易平台。截至2018年底,广州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已在4,508宗政府采购项目评审中应用,覆盖供应商17,828家、评审专家4,000余名、采购人4,872个。上述创新做法获得了政府部门和各方交易主体的高度肯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初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的惩戒机制,营造了诚信竞争的交易氛围,改善了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活力。自信用体系应用以来,外地企业中标率从41.13%提高至49.77%,中标金额比率由48%提升至56.74%;在广州交易中心注册的企业,已从1万余家增长至5万余家,该中心已发展成为中国企业进场数量最多、交易活跃度最高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三是拓展土地矿产交易领域应用。土地(矿业)权交易信用指数系统于今年2月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上线,这是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在土地矿产交易领域的拓展应用。该指数系统采取“三二二”的理念构建:系统流程设置包含“采信”“评信”“用信”三大基本环节;系统主体架构包含企业库和企业信用评价两大基本模块,前者对接“采信”环节,后者对接“评信”环节;系统含两大扩展性接口,分别对接交易中心信息公开系统和土矿交易系统,以实现“用信”环节。

  (二)浙江台州向虚假诉讼发力 实现跨部门联合惩戒

  日前,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公众发布了《关于建立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制度的意见(试行)》,并公布了全市首批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首批名单中共有91人“上榜”。虚假诉讼失信人不仅包括虚假诉讼案件当事人,还包括参与虚假诉讼的证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员、公证人员、案外人等。

  一是建立虚假诉讼“黑名单”制度,精准打击失信人员。台州法院建立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制度,将近三年来在审判执行过程中存在虚假诉讼行为的人员纳入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法院将虚假诉讼失信人数据嵌入审判、执行管理系统,实现电脑自动识别虚假诉讼人员信息,并对承办法官进行自动提示、自动预警,促使承办法官对相关案件进行重点审查。如果虚假诉讼失信人再次到法院诉讼,将无法享受到诉讼费减免、司法救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中涉及的便民服务。

  二是实时曝光失信信息,实现跨部门联合惩戒。根据《关于建立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制度的意见(试行)》,台州法院定期更新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并通过诉讼服务中心、法院自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众“曝光”,通过社会关注对潜在的虚假诉讼行为人产生威慑作用。同时,将虚假诉讼失信人名单信息抄送给同级发改、人行、相关司法行政部门等多家单位,在多个领域对失信人实施联合惩戒。

  (三)西藏拉萨探索新措施破解执行难

  西藏拉萨官方近日公布,拉萨市法院加大对被执行人的失信惩戒力度,累计发布失信人员名单2,437例,限制高消费2,739例,限制乘坐飞机1.1万余人,限制乘坐火车729人。自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以来,拉萨市法院完成了这一工作的五个核心指标,被评定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效较好地区。

  一是保持高压态势,提升案件执结率。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底,拉萨市法院受理首执案件8,351件、恢复执行案件529件、保全案件375件、审查案件136件,共计9,391件,占西藏执行案件总量的44.32%,综合结案率87.3%,执行到位金额9亿余元,各年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期限内实际执结率都在90%以上。

  二是开展专项行动,提升执行水平。三年来,拉萨市法院通过开展专项行动、探索新措施等破解“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自2016年以来,为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取得实质性突破,拉萨两级法院相继开展了“执行攻坚战”“强制迁出执行专项行动”“雪域飓风执行专项行动”“涉民生执行专项行动”等工作,执结了一批要案、难案、“骨头案”,并在收案数增加48%的情况下,结案数提升了45%,完成了执行各项指标。

  三是探索创新举措,执行提速增效。2016年至今,拉萨市法院累计发放执行救助金191万余元,涉及案件66件115人,保证了弱势胜诉当事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2017年底,拉萨市法院引入财产保全保险,有效提升执行工作质效。此外,从2016年开始,拉萨市法院率先在西藏法院全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目前拉萨市法院已全部入驻淘宝司法拍卖平台,网拍法院覆盖率达100%,据统计,全市法院上拍标的物77件,成交率为65.2%、成交金额1,600万元。

 

来源: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用中国网